close
轉載自奇摩新聞   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060427/19/32p8j.html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安平古堡轉型博物館 文建會支持

丁榮生/台北報導「不可阻檔的趨勢─從安平古堡到熱蘭遮城博物館」成大建築系主任傅朝卿在參與3年來的台灣城殘蹟城址試掘後,新近提出熱蘭遮城博物館構想,此想法也獲文建會所屬的文資中心初步的認同,主任張瓏日昨說,將大力支持,讓民眾藉此認知大航海時代的台灣歷史。

雖然多數國人相當熟悉台南的安平古堡,但該處的史脈,其實從荷蘭、清代、日治到今天,都相當清晰,但多數人並未有此認知,原因何在?傅朝卿說,因為分散的古蹟與文物,且以建物硬體居多,所以誰也不太了解,該處其實是台灣非常少數可從荷蘭讀到今天,一脈相承歷史感的場域。

傅朝卿指出,這在台灣城殘蹟遺構及文物出土後,面對未來如何展示與保存引發討論之際,他提出此構想;並強調,這也觸動近年來世界文化遺產領域「文化遺產博物館化」的重要發展趨勢。

至於如何轉化文化遺產為博物館。他舉例,有的文化遺產硬體就值得參觀,有的可將文化遺產空間改造,或以再利用作新主題博物館,最終也可在文化遺產旁增建博物館,不同類型在全球都有諸多案例,如日本的白川鄉合掌造、犬山明治村、凡爾賽宮、巴黎奧賽美術館、雅典衛城等。

至於熱蘭遮城博物館,由於過去許多人對文化遺產是以硬體為重,而忽略其許多無形功能,傅朝卿說,其中重要關鍵乃是過去幾乎只有建築界在關心文化遺產。但今天這已不再是建築人的專利,文化遺產鄉土教育功能也相對提昇,單純的硬體並無法滿足認知的需求,所以強化文化遺產的軟體已成新要求與趨勢。

他回顧國內文資,因絕大多數仍以硬體修復為主,也導致台灣古蹟的「可看性」仍不足,他說,或許文資博物館式的思考是種可努力的方向。

而作為觀光景點的安平古堡,除大家熟悉的熱蘭遮城外城南牆遺構,被稱為台灣城殘蹟外,還有內城平台上建於日治的陳列館,及王城城址試掘考古計畫而出土的建築遺構,與台灣城殘蹟南側的永漢民藝館。

雖「安平古堡」很有看頭,但過往4個獨立文化資產個體,缺乏強而有力的整體印象,因此他提出如何透過「熱蘭遮城博物館」,將分散的文資整合為文化強度高且在空間上更吸引人的文化設施。博物館構想將呈現17世紀大航海時代至今,台灣最重要的歷史證物,傅朝卿認為,最大特色在於其歷史環境與在台灣史的實證意義,也就是讓民眾回到荷蘭時代熱蘭遮城,了解台灣。

成大建研所兩個設計,提出「時間機器之熱蘭遮城時間旅行事件」構想,將安平古堡最下層的平台改造成具熱蘭遮城內城輪廓的博物館,置放考古遺構。另一設計是「向熱蘭遮城到安平古堡的歷史和文化地位致敬」,藉隧道連結,參觀可見的「安平古堡」與看不見的「熱蘭遮城」,且以古城牆現況,提醒大家認知不斷前進的時間感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安平古堡與億載金城在我的兒時記憶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一篇,
總是會在假日與家人及表弟妹們一同去遊玩,
至今仍保有在安平古堡的砲台、階梯、鄭成功像、壁雕等地的兒時照片,
曾幾何時....安平古堡卻漸漸成為我們記憶中的無聊景致,
每每提到安平古堡時,卻再也沒有人有興致來一趟文化之旅,
我想...大概就是那一陳不變的景物以使得我們厭倦了吧.....

在成大建築系傅老師所提出的文化資產博物館化的方向,
我想他的意義應該是正面的...也值得我們去正視過往這些文化古蹟所面臨的困境,
荷蘭時代的熱蘭遮城這樣的概念...反映出台灣具有多元色彩的殖民文化,
在後殖民社會的台灣當中,具有正面的教育意義,
台灣的當今社會,充滿著主體意識的矛盾性,
強調台灣人的本土性...卻不願承認在早期殖民社會下的多元本質,
這樣的思考方向,或許可以將現在激情的台灣本土意識做一些調和吧!
至少,在台灣的文化資產中,多半是殖民社會所遺留下的古物,
不管是荷蘭、清朝或是日本的歷史遺跡,
透過文化資產博物館化的手法,不僅將這些文化保存下來,
也重啟了台灣對於歷史上多元文化價值的改觀,
將時間點拉長來看....何苦又區分本省人、外省人、台灣人、客家人呢,
我想....就淡化那些政治宰制的意識型態,重新思考族群融合的意義吧!
別再像某立委講出越南新娘有毒的那種幼稚言論了...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linyuzhun 的頭像
    linyuzhun

    都市者的凝視—The Urbanist Gaze

    linyuzh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