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最近在寫論文,看到跟自己研究題目有點相關的報導,
也想寫寫自己的看法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本文摘錄自天下雜誌四月號344期報導
關鍵夥伴 世界級企業背後的小巨人
台中大肚山山腰邊的巷子裡,LCD設備廠均豪精密中科分公司灰白色的廠房,被中台灣的陽光灑落一身。廠房一樓角落一間小小的會議室中,兩個西裝筆挺、頭髮油亮的韓國訪客,正低頭著頭、大口大口地吃著大滷麵。
「三星、康寧的人來,我都請他們吃大滷麵,」地主均豪精密LCD事業群總經理蔡清然驕傲地說,「這才是正港的台中特色。」
蔡清然似乎很清楚,面對巨人,特色才是關鍵。
蔡清然創業時的資本額不到五百萬台幣,專做LCD包裝、拆包裝設備廠,做到世界第一。不論是韓國的三星、LG要擴張,還是台灣的友達要設廠,都要找蔡清然,均豪甚至成為世界玻璃大廠康寧的全球供應商。
這正是台灣中小企業的新力量。不論在世界地圖還是產業版圖上,這些小企業真是小到看不見,但是不論在哪個超級品牌、哪個未來產業中,他們都卡住了一個不可或缺的位置,成為世界一級大廠的關鍵夥伴,打出一條中小企業的新經營之道。
現在是規模嚇人的時代。在全球前一百大經濟體排行上,跨國集團即佔了五十一席。二○○五年,台灣前十大製造業的營收佔了整體生產毛額的三○%。進不了規模賽局的中小企業,面臨生存的壓力。因為台灣有一群中小企業以不同的經營方式。他們嵌入國際一級企業、未來趨勢中的關鍵位置,讓中小企業不死,更強,獲利超越一級企業。
「找對系統、嵌進全球化的生態圈,」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教授李吉仁指出,這是現在大企業、大市場宰制下,企業小兵的新生存之道。
微軟、德儀、英特爾這些大型企業自成生態,掌握規格與市場,像征戰全球的軍火商,武器多,但是也需要軍隊尾隨,才能佔領、穩固一個接一個的市場。小企業只要能夠搭上這些大企業的系統、成為軍團一員,就可以一面得到資源,一面利用一起攻佔的市場成長。
「現在應該是用磨合共創,取代過去的模組共生,」東海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研究所教授劉仁傑表示,以往產業分工的製造,與依賴聚落協力體系的共生,重要性已江河日下。
這新的生存方式,也是台灣中小企業不同其他地方中小企業的強項。許多從機械、科技起家的中小企業,不但有製造實力,而且重視研發。正好可以補上大企業尋找新商品、開發新技術的缺口。而且再小的需求,都可能是中小企業出頭的機會。
中小企業,就是台灣的特色,在不同的階段,總是給我們不同的驚喜、不同的思考。乍看之下,「規模」是個緊箍咒。但是如果換個思考,掌握特色,才會讓我們更有空間,就如同套用阿基米德的槓桿原理,找對施力點和支柱,即使身處邊陲,一樣可以直躍世界中心,只要千萬就能贏得全世界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其實,這篇文章想要傳達的一個意念是,台灣的中小企業該何去何從?
該如何延續這些中小企業的競爭力與生存?
這其實是帶給我們對於1920年代Mashall所提出規模經濟概念的一個反思,
規模經濟所帶來的外部性才是使得產業成長的重要關鍵因素,
但是在於台灣現在所有生產要素都劣於大陸時,
除了產業外移之外,我們還能有什麼樣的產業政策呢?
這篇報導提出了一個概念「關鍵夥伴」,最主要的內涵就是
在自己的規模及能力無法與全球企業競爭時就巴著他們吧!
把自己的工廠變成是這些全球大廠的關鍵夥伴,
如此一來,就可以順利的把自己推向全球生產舞台。
在近幾年的研究中,許多學者提出「全球生產網絡」這樣的概念,
廠商努力的把自己鑲嵌到全球生產網絡中的重要位置時,
自然而然就可以成功的使自己的產業延續下去,
但是吾人在此要提出更進一步的思考是,
在過去的發展經驗下,在同樣佔住了關鍵夥伴的角色下,
何以有些廠商會慢慢坐大,而有些廠商卻逐漸消失?
其實這涉及到廠商的「吸納能力」(absorptive capability),
在廠商創新研發過程中,知識如何轉換成為廠商的學習與創新能力是一個大的挑戰,
而知識代表著資訊的收集、傳播與詮釋的一系列過程,也就是廠商的吸納能力。
Cohen and Levinthal(1990)將吸納能力視為是一個廠商層級的建構,
是廠商發展知識基礎的能力。
將吸納能力定義為廠商從外部資源去辨別、吸收與利用知識的能力,
來分析知識積累與流動的學習過程。
因此,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由巨人帶著全球生產是不夠的,
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必須看的更遠,洞悉未來產業的發展動向,
這才是台灣中小企業永續發展的重要關鍵。
也想寫寫自己的看法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本文摘錄自天下雜誌四月號344期報導
關鍵夥伴 世界級企業背後的小巨人
台中大肚山山腰邊的巷子裡,LCD設備廠均豪精密中科分公司灰白色的廠房,被中台灣的陽光灑落一身。廠房一樓角落一間小小的會議室中,兩個西裝筆挺、頭髮油亮的韓國訪客,正低頭著頭、大口大口地吃著大滷麵。
「三星、康寧的人來,我都請他們吃大滷麵,」地主均豪精密LCD事業群總經理蔡清然驕傲地說,「這才是正港的台中特色。」
蔡清然似乎很清楚,面對巨人,特色才是關鍵。
蔡清然創業時的資本額不到五百萬台幣,專做LCD包裝、拆包裝設備廠,做到世界第一。不論是韓國的三星、LG要擴張,還是台灣的友達要設廠,都要找蔡清然,均豪甚至成為世界玻璃大廠康寧的全球供應商。
這正是台灣中小企業的新力量。不論在世界地圖還是產業版圖上,這些小企業真是小到看不見,但是不論在哪個超級品牌、哪個未來產業中,他們都卡住了一個不可或缺的位置,成為世界一級大廠的關鍵夥伴,打出一條中小企業的新經營之道。
現在是規模嚇人的時代。在全球前一百大經濟體排行上,跨國集團即佔了五十一席。二○○五年,台灣前十大製造業的營收佔了整體生產毛額的三○%。進不了規模賽局的中小企業,面臨生存的壓力。因為台灣有一群中小企業以不同的經營方式。他們嵌入國際一級企業、未來趨勢中的關鍵位置,讓中小企業不死,更強,獲利超越一級企業。
「找對系統、嵌進全球化的生態圈,」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教授李吉仁指出,這是現在大企業、大市場宰制下,企業小兵的新生存之道。
微軟、德儀、英特爾這些大型企業自成生態,掌握規格與市場,像征戰全球的軍火商,武器多,但是也需要軍隊尾隨,才能佔領、穩固一個接一個的市場。小企業只要能夠搭上這些大企業的系統、成為軍團一員,就可以一面得到資源,一面利用一起攻佔的市場成長。
「現在應該是用磨合共創,取代過去的模組共生,」東海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研究所教授劉仁傑表示,以往產業分工的製造,與依賴聚落協力體系的共生,重要性已江河日下。
這新的生存方式,也是台灣中小企業不同其他地方中小企業的強項。許多從機械、科技起家的中小企業,不但有製造實力,而且重視研發。正好可以補上大企業尋找新商品、開發新技術的缺口。而且再小的需求,都可能是中小企業出頭的機會。
中小企業,就是台灣的特色,在不同的階段,總是給我們不同的驚喜、不同的思考。乍看之下,「規模」是個緊箍咒。但是如果換個思考,掌握特色,才會讓我們更有空間,就如同套用阿基米德的槓桿原理,找對施力點和支柱,即使身處邊陲,一樣可以直躍世界中心,只要千萬就能贏得全世界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其實,這篇文章想要傳達的一個意念是,台灣的中小企業該何去何從?
該如何延續這些中小企業的競爭力與生存?
這其實是帶給我們對於1920年代Mashall所提出規模經濟概念的一個反思,
規模經濟所帶來的外部性才是使得產業成長的重要關鍵因素,
但是在於台灣現在所有生產要素都劣於大陸時,
除了產業外移之外,我們還能有什麼樣的產業政策呢?
這篇報導提出了一個概念「關鍵夥伴」,最主要的內涵就是
在自己的規模及能力無法與全球企業競爭時就巴著他們吧!
把自己的工廠變成是這些全球大廠的關鍵夥伴,
如此一來,就可以順利的把自己推向全球生產舞台。
在近幾年的研究中,許多學者提出「全球生產網絡」這樣的概念,
廠商努力的把自己鑲嵌到全球生產網絡中的重要位置時,
自然而然就可以成功的使自己的產業延續下去,
但是吾人在此要提出更進一步的思考是,
在過去的發展經驗下,在同樣佔住了關鍵夥伴的角色下,
何以有些廠商會慢慢坐大,而有些廠商卻逐漸消失?
其實這涉及到廠商的「吸納能力」(absorptive capability),
在廠商創新研發過程中,知識如何轉換成為廠商的學習與創新能力是一個大的挑戰,
而知識代表著資訊的收集、傳播與詮釋的一系列過程,也就是廠商的吸納能力。
Cohen and Levinthal(1990)將吸納能力視為是一個廠商層級的建構,
是廠商發展知識基礎的能力。
將吸納能力定義為廠商從外部資源去辨別、吸收與利用知識的能力,
來分析知識積累與流動的學習過程。
因此,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由巨人帶著全球生產是不夠的,
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必須看的更遠,洞悉未來產業的發展動向,
這才是台灣中小企業永續發展的重要關鍵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